复发性流产的成因复杂,包括子宫异常、内分泌失调、母亲遗传和获得性血栓形成,乃至父母染色体异常。
但对于许多夫妇来说,多次妊娠失败背后的原因从未被真正确定过。
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荷兰产科团队表示,以往一直存在着一个盲点:大多数现有的免疫学研究都基于母体的免疫系统。
他们认为,父系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探索,尽管现有的研究表明,男性——特别是他们的精液——会在受孕前后影响女性的免疫系统。
对母体的免疫系统来说,胎儿就像外来异物,而且还有一半成分来自父亲。
有人认为,母体可以通过接触精子来形成对胎儿父本抗原的耐受性——不只是通过生殖接触,也要口服接触。
200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口□和吞咽精子的行为与女性先兆子痫发生率的降低有关。
好吧,该研究并不是号召或反对人们去做某事,莱顿团队的兴趣是进一步深入探究这一环节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访问了97名女性——她们至少经历过三次无法解释的连续流产,并且在第三次流产时均未满36岁。与对照组(137名未经历过经常性妊娠失败的妇女)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后发现,后者平均为男性伴侣的口□的次数明显更多。流产组有超过一半(56.9%)人员愿意为伴侣——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近四分之三(72.9%)。
注意,这些结果并不代表任何形式上的因果关系——根本没有证据表明某种行为会降低流产几率。还有其他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这项研究只关注锁链中的一环,而且还是以自我报告的形式获取数据。
但研究人员表示,它提供的线索可能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作者解释说:“对照研究表明,与安全怀孕的女性相比,经历复发性流产的女性的口腔行为较少。这符合肠道在没有炎症环境的情况下会优先吸收的假设,并且精液中含有可溶性HLA抗原,这些抗原在妊娠前就可以诱导母体对胎儿遗传性父系抗原的产生免疫耐受性。”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可以通过精液中含有的免疫调节因子来解释,如细胞因子、激素和可溶性HLA(sHLA)抗原;它们在怀孕期间影响到了事关胎儿存活率的母体耐受性。
研究人员承认目前还只有假设性的解释,而样本规模也过小。
尽管如此,他们认为吞咽行为可以诱导母体对父本抗原的耐受度,因此可能“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妊娠结果”。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生殖免疫学》杂志上。